广西,这片南疆大地,背靠大西南,毗邻粤港澳,面向东南亚,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,让向海图强、开放发展成为广西在新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的关键路径。
2023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“解放思想、创新求变,向海图强、开放发展”16字总要求,明确“要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,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高标准、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,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,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。”这为广西做好交通运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北部湾港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7号8号自动化集装箱泊位。(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 供图)
近年来,广西紧紧围绕向海经济大做文章,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,不断打通向海通道痛点、疏通黄金水道堵点、联通出边通道节点、畅通出省通道断点,助力广西实现“向海图强、开放发展”。
交通兴,则百业兴。要想实现向海图强的愿景,必须打通向海通道的“任督二脉”,构建内畅外联、通江达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。近年来,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八桂大地如火如荼地推进,为广西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平陆运河,这项承载着广西人民百年梦想的世纪工程,无疑是重中之重。项目北起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,向南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进入北部湾,全长134.2公里。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两年多来,施工现场塔吊林立,挖掘机铁臂挥舞,运输车川流不息,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。
平陆运河马道枢纽。(平陆运河集团 供图)
在建设过程中,建设者们攻克了无数难关。平陆运河共设计马道、企石、青年3个梯级枢纽,使货轮能够平稳“搭乘电梯入海”;确定抬填造地、园区回填、吹填造地、绿色建材、矿坑修复、土地复垦、工程利用等七大利用方向,实现土石方综合利用、保本微利;建立基于GNSS地表位移监测、深部测斜、地下水位监测和NPR锚索牛顿力等监测手段为一体的“空—天—地”监测及预警体系,实时感知边坡稳定状态,确保其长期安全稳定。平陆运河建成后,将形成“江海联运”新动脉,西南地区的货物经此出海,将大幅缩短运距,降低物流成本,为向海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天地,“一河贯通、八桂向海”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。
除了平陆运河,以钦州、北海、防城港三大港域为支撑的北部湾港,也是广西攻坚向海通道的关键支点。近年来,广西加快推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,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实施、多式联运创新和区域协同合作,加力建设开放枢纽。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、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等项目相继建成,北海铁山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项目陆续开工,通过海铁联运、跨境班列和国际航线织密物流网络,集装箱航线通达东盟国家及全国主要沿海港口,北部湾港辐射能力持续增强,为广西乃至中国-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。
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。(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 供图)
此外,广西还大力推进一批高速公路、铁路项目向海延伸。南丹至天峨(下老)高速公路、广西第一跨海大桥——龙门大桥等项目建成通车,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、南防铁路增建二线等项目建设等。这些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,如同在八桂大地上编织起一张日益紧密的向海交通网,让广西向海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。
西江,这条流淌在八桂大地的“黄金水道”,西接云贵,贯穿广西,东连粤港澳,宛如一条经济动脉,是我国西南水运出海大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。
然而,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西江黄金水道也面临着诸多堵点。船闸通过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水运效率的一大瓶颈。长洲水利枢纽船闸作为西江航运干线上最大、最后一个梯级枢纽,也是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“咽喉”,近年来过货量持续攀升,已连续3年突破1.5亿吨,成为中国天然河流过货量最大的船闸,但随着过闸船舶日益增多,其通航压力与日俱增。
如何解决季节性滞航问题至关重要。为疏通这些堵点,广西交通运输部门多措并举,全力攻坚。一方面,加大船闸建设与改造力度。开工建设南宁(牛湾)至贵港3000吨级航道工程等项目,建成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、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工程、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工程等项目,3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直达粤港澳大湾区,大幅提升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。
长洲水利枢纽船闸。(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 供图)
另一方面,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通航效率。广西建立西江流域多梯级多线多业主船闸统一运营管理平台,独创全国内河船闸管理“三统一分”“四统一分”的流域船闸管理新模式,实现多级船闸远程集中控制,提高运行安全可靠性和过闸效率。同时,创新实施《长洲船闸过闸船舶积分管理办法》,自主研发新型重力消能式船闸闸门防撞装置,建设长洲船闸效率管理系统,提升过闸效率。目前,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船舶过闸时间普遍缩短约20分钟。
在航道维护上,相关部门增加疏浚频次,确保枯水期航道水深满足通航需求。针对长洲船闸下游的多个浅滩险滩,航道养护部门及时开展航道疏浚工程,并积极探索夜航条件的可行性,以提高船舶通航效率。
如今,西江黄金水道上,船舶往来愈发顺畅,运输效率大幅提升,有效降低物流成本,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。西江黄金水道正以更加畅通的姿态,助力广西经济破浪前行。
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,联通出边通道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意义重大。近年来,广西在出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,不断拉近与东盟各国的时空距离,为跨境贸易、国际物流开辟了一条条便捷的“绿色通道”。
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设无疑是一大亮点。在中越边境历史悠久且进出口贸易额最高的友谊关口岸,随着贸易的繁荣,传统通关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。如今,在5G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,友谊关智慧口岸应运而生。这是中越首个跨境智慧口岸,项目基于卫星导航和5G技术,综合运用集装箱无人驾驶运输车辆、自动化吊装设备、集装箱检查系统、智能审图系统等高科技装备,共同构建起中越跨境物流信息交互对接的智慧指挥调度平台,实现货物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通关。
百色—那坡—平孟公路(那坡至平孟口岸段)。(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 供图)
物流运输从业者最盼的就是路好走、通关快。与此同时,合那高速至岳圩口岸高速公路、百色—那坡—平孟高速公路、南宁至崇左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,上思至峒中高速公路、崇左至凭祥铁路等一批高速公路、铁路项目也正加速推进,紧密连接着广西与东盟。这些高速公路、铁路项目如同纵横交错的脉络,深入边境地区,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,更为货物运输开辟快速通道,将串联起沿线的产业园区、口岸,使货物运输更加便捷,使得广西的优质产品能够更顺畅地运往东盟市场,东盟的特色商品也能更快捷地进入中国,为跨境物流、人员往来提供更高效的服务,助力边贸产业蓬勃发展。
岑溪—大新公路玉林至横县段八角桐特大桥。(中铁建投广西南玉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供图)
如今,随着出边通道的持续优化,广西正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-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,为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奠定坚实基础,让双方的经贸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。
2024年12月30日,随着南珠高铁南玉段建成通车,广西实现市市通高铁,南珠高铁南玉段成为连接南宁和粤港澳大湾区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。
南珠高铁南玉段的建设,犹如一把钥匙,开启了广西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门。这条高铁线路全长193.31公里,是广西自主投资建设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。线路通车后,南宁至玉林区间动车运行时间由1小时44分缩短至50分钟左右。
复兴号动车组行驶在南珠高铁南玉段百合郁江特大桥。(广西南玉铁路有限公司 供图)
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,广西同样成果斐然。近年来,广西推动连山至贺州高速公路(广西段)、岑溪至大新高速公路玉林至横县段、河池(宜州)西过境线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建成通车,目前共建成桂粤、桂湘、桂黔、桂滇等出省通道25条,不仅完善了全区高速公路网,进一步拉近广西与相邻省份的距离,更为两地的经贸合作、人员往来开辟新的快速通道。
这些出省通道的不断打通,让广西与周边省份的联系日益紧密。越来越多的广西特色农产品、工业制品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运往全国各地,同时,外部的资金、技术、人才也加速涌入广西,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,助力广西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壮阔浪潮之中。
通衢八方,向海图强新征程。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磅礴浪潮正滚滚向前,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,如同一座座坚实的桥墩,支撑起广西向海图强、开放发展的通衢大道。
南宁至凭祥高速铁路南宁至崇左段。(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 供图)
展望未来,广西将继续在交通强国的征程上砥砺奋进,坚持实干为要、创新为魂,用业绩说话、让人民评价,规划实施更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构建平陆运河江海联运体系,加快构建“一纵一横、干支衔接、江海直达”的八桂水运网,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,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发展,努力建成世界一流、支撑有力、经济高效、智慧绿色的国际枢纽港,强化国际物流服务功能,加快补齐口岸设施短板,系统提升跨境物流快捷服务能力,推动广西向着开放、繁荣、富裕的未来乘风破浪、扬帆远航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